新材料;国际先进;技术成熟度8
合成纤维是三大合成材料之一,自杜邦公司 1938 年 10 月 27 日正式宣布世界
上第一种合成纤维聚酰胺 66——尼龙(nylon)正式诞生以来,到 2010 年,已经发
展为聚酰胺、聚酯、聚烯烃、聚乙烯醇、碳纤维等数十个品种、年产量达到 4622
万吨的化学纤维产业,占 2010 年世界主要纤维总产量 7258 万吨的 64%;近年来,
化学纤维产量占比逐年提升,2015 年全球化学纤维产量占纤维总产量的比重提高
到 73.39%。
合成纤维已经广泛应用于服装、面料、医疗、国防军工、航天航空、汽车、电气设备、交通器材、造纸机械、农牧渔业等领域。
我国人口众多,就业压力很大,纺织业是国内制造业中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
之一,就业人数在 2000 万人左右。全国纺织企业总数在 20~30 万家左右,处于高
端的骨干企业约 1 万家,是拉动行业利润增长的最主要力量;中间的约 2 ~3 万家企
业利润大多微薄,基本处于零利润状态;而最下层的约 30 万家企业,从业人数约
1000 万人,产值和出口金额分别占全行业的 30%和 40%,但也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
击、人民币升值、原辅材料价格上涨、劳动力成本上升、宏观信贷调控、加上外部
需求不足等各种叠加因素而关停或倒闭的重灾区。中小纺织企业停产和倒闭的比例
占到两成左右,因此导致的失业数量不在少数。
2008 年之前,我国纺织产业对外依存度比较大,实际海外依存度大约为 30%,
意味着一旦纺织品出口受挫,中国的工业发展和就业形势都会受到严重威胁。据统
计,纺织品年出口每下降 10%,全行业的销售收入将下降 6.3%,就业岗位将相应减
少 61 万个左右。而对美国的出口每下降 10%,我国的纺织行业劳动力就业人数减
少 8.8 万人,2008 年 1~5 月,我国纺织业实际就业人数减少 4.6 万人。
目前,国内纺织品内外销的比例已调整至 1:1,内销比例逐步上升。中国纺织
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曾表示,我国纺织服装产品人均消费量为 14.6 公斤,而发达
国家人均消费水平为 30~40 公斤,因此国内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。
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,但是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方面,
存在不少隐忧。
与天然纤维相比,合成纤维在强度、耐磨性、弹性等方面虽然具有很大优势,
但是合成纤维一般吸湿性差,易起静电,与皮肤直接接触的舒适性不佳。
经过探索开发,在纤维和面料的表面接枝改性使其含有配位基团,可大幅改
善合成纤维和织物的亲水性,使纤维和织物具备抗静电功能,以此合成纤维或织物
制成的服装,有良好的舒适感,这项技术可以应用于几乎所有的合成纤维和天然纤
维。
经过改性的纤维/面料,其染色性能和力学性能不产生负面影响,而且改性之
后的纤维和面料表明有大量亲水的配位基团,可以与广谱性抗菌组分 Ag
+、Zn
2+及
其组合物形成络合物,具备良好的杀菌、抑菌效果,可以制备银离子纱布(国外有
此产品),加快伤口愈合。
可以依据不同需求,制备功能性面料。
1. 吸湿性(具有吸水/亲水性能),具有类似天然纤维面料的吸水性;
2. 抗静电(不起静电,与抗静电剂相比,处理后的面料具有永久抗静电性能,不会随洗涤而消失);
3. 易于染整;
4. 可以扩展用于制备高端医用材料。
在纤维和面料的表面接枝改性使其含有配位基团,可大幅改善合成纤维和织物 的亲水性,使纤维和织物具备抗静电功能,以此合成纤维或织物制成的服装,有良 好的舒适感,这项技术可以应用于几乎所有的合成纤维和天然纤维。
国际先进
批量生产、工程应用阶段,技术成熟度8级。
纺织工业。
发明专利1项,已授权。
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》和《中国制
造 2025》,促进纺织工业转型升级,创造竞争新优势,工信部制订并于 2016 年 9
月 20 日发布了《纺织工业发展规划(2016-2020 年)》,强调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
纺织产业是关系国家稳定和民生的产业,不能以劳动密集型的“夕阳产业”“低
附加值产业”的观点来看待,必须尽快加大科技投入,打造高科技劳动密集型产业,
使产业升级,并大幅提升相关产品的利润,既解决就业问题,又切实将产业发展为
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强势产业,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。
纺织行业也是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,纺织产业的
兴衰直接关系到约 2000 万产业工人的就业,间接影响到 1 亿农民的生计。纺织工
业具有很长的产业链,其中棉纺、丝绸、毛纺等行业的原料与农业息息相关。纺织
行业发展所需的原料关乎上亿农民的利益,纺织行业的 2000 万产业大军中七成是
农民工。1400 万个农民在纺织服装企业打工,如果按年收入 1 万元估算,纺织服装
业给农民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就达到 1400 亿元,提高了 1000 多万个农民家庭的生
活水平。“以工促农”、“以工养农”,纺织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, 不仅提高了
当地农民的收入,而且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,与党的“执政为民”
精神根本符合。同时,就业是民生之本,解决就业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。
正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的那样,轻纺工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,保持轻纺工业
稳定健康发展,对于保障就业、促进经济增长、维护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。